在古代谥号和庙号是什么意思?两者之间有何区别?

2022-04-04 14:42:08阅读:181来源:历史网
标签: 谥号 周朝
广告id2-600x50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皇帝还拥有多种称号,今天历史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武帝、文帝是谥号太祖太宗庙号,都是属于君王死后,后继之君对他的功过是非进行评价的一种结果,至于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武帝、文帝等谥号之称,也没有太祖、太宗等庙号之称,是因为秦始皇觉得庙号和谥号都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就弃而不用。

  庙号,在商朝时就已经有了,当时是对国家有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进行特别追上庙号。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来定的。

  如:

  创基立业者为“太”,功高者为“高”,中兴者为“中”。

  庙号的使用,在历史上因时代不同而情况不同。

  商朝有庙号,但周朝却不用庙号,而用谥号。比如周文王武王周成王等等都是属于谥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觉得庙号和谥号都是属于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就把庙号和谥号一起废了不用。所以庙号从周朝到秦朝,也曾一度被废用了近千年。

  谥号,也是对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进行盖棺定论的评论,谥号和庙号不同的时,庙号是皇帝拥有的,而谥号不仅皇帝拥有,而且一些诸侯大臣也可以拥有。通常是可以通过谥号来大致的了解此人的功过。

  谥号分褒谥、贬谥和平谥。褒谥是赞美的美谥,比如文、武、宣、景、康、庄、等等。贬谥是名声不好的,比如炀、厉等等,平谥是不好也不坏,比如惠谥等。(哀、思表示有点同情的意思,比如汉哀帝、明思宗)。

  秦朝灭亡后,接着是汉朝。汉朝重新使用谥号和庙号,不过汉朝对谥号和庙号的使用非常严谨。

image.png

  比如谥号这方面,皇帝死后,通过对他的一生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该是褒谥就是褒谥,该是贬谥就是贬谥,该是平谥就不会是褒谥。。

  比如汉文帝汉武帝就是褒谥,盈做皇帝期间没有大功,但也没有大过,所以就是平谥“惠帝”。

  汉朝不仅对谥号使用严谨,而且对庙号的使用更加严谨,汉朝时期,皇帝都有谥号,但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非大功大德者不得有庙号。

  比如西汉时期,经过后来重新确定,整个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谥号,分别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文皇帝刘恒世宗武皇帝刘彻、中宗宣皇帝刘询。就连开创文景之治之一的汉景帝也没有庙号,可见汉朝对庙号使用之严谨。

  汉朝时流行谥号使用,但后来谥号却出现了乱用现象,不仅字数从一两字,发展到二十多字,而且但凡后来继位的是前面皇帝的子孙,都会给他的父祖进行美谥,根本不考虑太多的功过是非,于是就无法更好的从谥号中看出皇帝的功过。

  唐朝之前主要使用的还是谥号,比如汉章帝、魏文帝、魏明帝、晋文帝、文帝、隋炀帝等等。

  直到唐朝时,由于谥号滥用的情况严重,字数也变多了,已经不能起到盖棺定论的作用,于是就开始改用庙号称皇帝,比如隋朝是隋文帝、隋炀帝,到了唐朝及后来就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宋太祖宋太宗、宋宗、宋徽宗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明英宗、清世宗等等。

  庙号后来的使用标准,一般是:

image.png

  开国立业的是太祖、高祖。发扬光大的是太宗。重新天下的是世祖、圣祖、成祖。守成令主是世宗,也有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是仁爱孝顺的贤主。中宗是中兴之主。

  哲宗、成宗、圣宗、显宗是守城之主。肃宗想中兴却没能成功。宪宗、宣宗、景宗是功过并有。宁宗懦弱。德宗遇乱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喜好玄虚。文宗文弱。武宗好武。穆宗在位时间短。僖宗昏庸。哀宗、思宗悲情亡国之主。

  当然,皇帝除了庙号、谥号之称外,还有一个年号之称。年号是汉武帝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后来形成一种年号制度,但凡遇到大事,一般都会改年号。明清之前,一个皇帝年号不止一个。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大多皇帝都是一人一个年号。

  大家比较熟悉的年号比如贞观、开元、洪武、永乐嘉靖康熙雍正乾隆道光等等。

  

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信息
猜你喜欢
广告id20-300x250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