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奚“外举不避仇”的故事是怎样的?被百姓传为美谈

2020-12-01 16:23:38阅读:481来源:历史网
标签: 祁奚 春秋
广告id2-600x50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个典故常被我们用来形容某人处事公正无私,不过这个看似普通的典故在流传过程中却在七部书中出现了九个不同的版本。那么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又是怎么逐渐失实的呢?我们可以从各份史料中逐一分析。

一、《左传

据《左传》记载,这个典故的主角叫祁奚,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祁奚在晋景公时代就深受赏识与重用,晋景公曾将大片土地赏赐给他。鲁成公十八年(前573年),祁奚被刚刚继位的晋悼公任命为中军尉。晋国的军队分成上、中、下三军,尉是每个军的军法官,职位仅次于军的正副统帅。中军在三军中地位最高,所以中军尉也是所有军尉中地位最高的,在整个晋国卿大夫的排名中,中军尉的级别仅次于三军的六名正副统帅,居第七位。这是祁奚仕途的巅峰。

祁奚“外举不避仇”的故事是怎样的?被<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8023/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百姓</a>传为美谈

鲁襄公三年(前570年),祁奚因年老向晋悼公请求致仕(即退休)。根据周代礼制,“大夫七十而致仕”(《礼记·曲礼》)。晋悼公准许了祁奚的致仕请求,并向祁奚询问谁能接替祁奚的位置,祁奚举荐了他的仇人解狐。结果解狐还没等到职务交接就去世了。晋悼公只得再次向祁奚询问接班人,祁奚又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恰在此时祁奚的副手——中军尉佐羊舌职也去世了,晋悼公又问祁奚谁能继任中军尉佐,祁奚又举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于是晋悼公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中军尉佐。人们对祁奚这种“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行为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一时传为美谈。

二、《国语》

《左传》号称“春秋内传”,《国语》则号称“春秋外传”。《国语·晋语七》对祁奚举荐祁午之事也有记载,但并没有提到解狐,而是重点列举了祁午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和优秀品质,结尾说晋悼公任命祁午为军尉,直到晋悼公之子晋平公去世时,晋国军中无乱政。《国语》的记载可以说是对《左传》的补充。

祁奚“外举不避仇”的故事是怎样的?被百姓传为美谈

祁氏、羊舌氏在晋国的封邑示意图

三、《新序》

《新序·杂事一》也收录了这则故事,文字和《左传》极为类似,包括对故事进行评价的文字都相同,但也有两处不同。《新序·杂事一》版本开篇直接说“晋大夫祁奚老”,晋君询问继承人,祁奚就举荐了解狐,“晋遂举解狐”,也就是说解狐最终接替了祁奚的位置,不过文中并没有提及祁奚的具体职位;之后晋君又问祁奚谁可以担任国尉,祁奚举荐了祁午。

从现有史料看,“国尉”一职应该是战国中晚期才出现,春秋时期的晋国并无此职。《新序·杂事一》版本的作者应该是不知道解狐病卒的事,可能根据他的记忆、或者他发现手中的资料显示,祁奚举荐解狐继承自己的军尉之职,而祁奚举荐祁午担任的也是军尉,这不符常理,于是就省去了祁奚的官职,又将祁午担任的官职改为国尉。这一改动虽然不大,但却已经偏离了史实。

四、《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去私》版本中对这则故事的改动就更大了。祁奚的名字变成了祁黄羊,《春秋左传注》的作者杨伯峻先生认为可能是祁奚字黄羊,不过也可能是祁奚的名字在传抄中被写错了。《吕氏春秋·去私》版本中晋国国君变成了晋平公,晋平公问祁黄羊谁可以担任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一片地区)令,祁黄羊举荐了他的仇人解狐。解狐就任后,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于是晋平公又问祁黄羊:“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这里的“尉”应该也是国尉。祁奚是晋国重臣,而军尉的级别在战国时期显然有点低,所以故事的作者就将之改成了国尉。而且在《吕氏春秋·去私》的版本中,晋平公对祁黄羊似乎不是那么深度信任,祁黄羊推荐了解狐后,晋平公对解狐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发现解狐确实贤能,然后才让祁黄羊继续举荐国尉的人选。

五、《韩非子》

在《韩非子》中,祁奚干脆就消失了,故事的主角换成了解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收录了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说解狐向晋国执政大臣赵简子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的仇人以为解狐已经原谅了自己,就前往解狐处拜谢,结果解狐张弓搭就要射这个仇人。解狐说:“夫荐汝,公也,以汝能当之也;夫仇汝,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之故拥(通“壅”,堵塞)汝于吾君。故私怨不入公门。”另一个版本是解狐举荐邢伯柳为上党(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守,邢伯柳前往拜谢,解狐说的话和第一个版本一样,只是没有张弓搭箭。

邢伯柳可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他在历史文献中仅见于“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

六、《说苑》

《说苑》也收录了这则故事的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见于《说苑·至公》,故事与《韩非子》的第二个版本类似,不过主角被换成了晋文公和咎犯,咎犯举荐的人叫虞子羔,职位则从上党守变成了西河(今陕西省东部渭河以北)守。解狐张弓搭箭的情节也变成了咎犯对虞子羔的警告:“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晋文公和咎犯实有其人,至于虞子羔,和邢伯柳一样应该也是虚构的。

《说苑》第二个版本见于《艺文类聚》引用的《说苑》佚文,主角换成了晋平公和赵武。赵武谥号文子,就是那位著名的“赵氏孤儿”,他是赵简子的祖父,也是晋平公时代晋国的执政大臣。晋平公先是让赵武推荐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西)令,赵武举荐了邢子,这个邢子应该就是指邢伯柳;然后晋平公又让赵武推荐中府(君主私人财库)之令,赵武举荐了他自己的儿子。

七、《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版本中,故事的主角换成了魏文侯和解狐,故事的发生时间彻底由春秋进入了战国。邢伯柳被写成了荆伯柳,担任的职位是西河(今陕西省东部渭河以北)守。故事的结尾也变得更富有戏剧色彩:解狐张弓射荆伯柳,荆伯柳赶忙往出跑,十几步后就消失在了解狐视线中。

祁奚“外举不避仇”的故事是怎样的?被百姓传为美谈

综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在五部作品中出现了八个版本。这八个版本出现的先后顺序并不确定,如《说苑》虽成书于西汉晚期,但其收录的故事极可能也是战国时期创作的。本文也只是根据故事可能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排列。八个版本之中《左传》自然是最可靠的,《国语》补充了一些细节,而其他版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谬误。

《昭明文选》之《序》说诸子文章“盖以立意为宗”,即最重要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则故事在流传中思想内核没有变,一直是弘扬“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德。主要人物、举荐的职位有变化,不过基本都还是晋国(魏国也是从晋国分出去的)的人物和职位。说明所有的作者在创作时都是有所依据的,并非凭空编造。然而这却也给后人在辨析时增加了难度,如果纯粹是虚构的故事,如《庄子》中的寓言,我们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反而是这种半真半假,假中带真的故事,最容易混淆视听。甚至可能导致研究者在搜集史料时,误以为赵武的儿子曾任中府之令、荆伯柳曾任魏国西河太守,那就真的贻笑大方了。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历史故事在流传中失实如此,那现实生活中我们道听途说来的事情,可信度又有几成?

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信息
猜你喜欢
广告id20-300x250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