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2020-10-03 15:37:15阅读:469来源:历史网
标签: 清朝 科举
广告id2-600x50

故事的一开始还得从一本书说起。名叫《曾广四书备旨》,这本书有什么特别呢?这本书它的特别的就是小,说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小编再给大家开玩笑

<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686/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2450/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古代</a><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2790/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科举</a></a><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10129/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作弊</a>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它的体积放在手上居然比手掌还要小。准确说就跟火柴盒差不多。但是这里面的内容保准让你瞠目结舌这本书的页,码竟然多达80页。再看一下字,有人曾经这样算过,全书火柴盒大小竟然多达20万字,每一页都密密麻麻,满满当当的。字小的跟蚂蚁头差不多。但是就这样每一个笔画却是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厉害吧!可能有人要说了现代科技这么发达,弄一本儿这项的小书没有什么,随便找一个文员就能搞定。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南京有一位市民在清理祖上遗物的时候,在一双清代布鞋的脚后跟里意外发现的,这是清代的东西,令人疑惑的是,他的祖上为什么要弄这样一本小书?而且还把他藏在鞋后跟儿里。这就给咱们今天说的话题,和古代科场有关联。众所周知科举考试是古代朝廷录用官员的一种制度。这项制度从炀帝创立开始。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啦。他有一个好处就是改变了以往重门第,不重才学这样的一个传统,让很多寒门学子得到了进身仕途名,垂青史的机会。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是他同时又是非常残酷的。为什么这样说?很简单,因为僧多粥少,宋代黄庭坚就曾经说过,当年他参加进士科举同考的人多达3000人,可是最后上榜的不到100人,也就是说考生当中超过95%的人,最终是要落榜的。千军万过独木桥,用这话来说,那是一点儿都不夸张。如果说落榜啦那怎么办呐?古代科举三年一次,唯一的办法就是,只有再等三年之后回去继续念书,三年以后重新再来。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可这么一来科场里面就出现了很多滑稽的场面,什么样的滑稽场面呐?那就是白发童生,寿星举人。那是常常一抓一大把,爷爷和孙子同考的那也是大有人在,据清宫秘档记载乾隆59年的福建乡试,也就是考举人的,超过70岁的考生竟然有100多人,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一士登甲第,九祖光鲜新的风光,对于读书人来说实在是诱惑太大了,很多人终其一生,就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考试。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科举考试,僧多粥少竞争惨烈,而自己的书读的确实不是那么扎实,才情也不是那么高,天分不是那么够,那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让自己顺利的挤过这座独木桥呐?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这个办法就是舞弊。据史料记载从有科举开始,科场舞弊就随之产生。当然,朝廷是不允许舞弊的,不断出台新的制度来打击舞弊行为,而舞弊者,那不惜以身试法,前仆后继挺而走险,舞弊的手段是不断的花样更新,不断的生机。所以有人说,1300年的科举史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一部舞弊和反舞弊的斗争史,而就在这部斗争史当,中所谓光怪陆离,所为让人瞠目的奇事,怪事,荒诞事,那真是一抓一箩筐,其中甚至充满了光剑影和淋漓的鲜血。那么古代科场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事呐?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再说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古代科场他是怎么回事儿?是什么样子的?在古城南京著名的江南贡院,也就是科举考试的考场,主要是最后由举人考进士考贡生的一个考场,它始建于南宋,在现存的古代科场当中历史最悠久,号舍最多,又因为这里出的状元最多,光清朝就有58位,史称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那什么是号舍那?所谓号舍,就是一个挨一个大小不到三平米的小房间。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考试的时候考生是一人一间,一旦开考号舍全部封闭好,考生在里面呆上三天,哪里不能去,吃喝拉撒睡全在里面,古代科举就是这么考的。号舍很简陋,不过在考生进号舍置前,这个程序就不简单了,从贡院大门到号舍之间,考生要经过三道大门,而每一道门都有兵丁把守,搜身,但凡在考生身上搜到作弊的东西,立马逐出考场,取消考试资格,接下来还有更严重的惩罚等着。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进了考场之后那么考什么呢?早期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都是一些经书子集,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好在考试的时候你可以自由发挥,相对难度不大,清楚题目的意思就行了。但是在明朝以后的八股取士,明朝开始发明了写八股文,那麻烦就大了,他有元曲当中的一些成分,还有唐诗当中的一些内容,还有宋代意境形式上用词上,八股文,他是高度精炼,很难写的,不是说谁都可以做的正。因为这样科场舞弊的现象就开始严重了各种手段,那是花样百出,当然夹带最精巧的还得算咱们今天最开始说的那本小书,这本小书来头非常不一般,他竟然是舞弊产业化的成果。这样一说,舞弊还产业化了?是的,没错,你仔细看这本小书,可不是手工抄出来的,而是印刷出来的。当年有人为了发展舞弊的地下产业,竟不惜重金从德国引进了一种名叫湿印法的印刷技术,这才印制了这本小书。当然了书的售价,那自然是不菲的,除了这种作弊小书,古人还有还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舞弊高招呢?咱们接着朝下说,墨盒作弊的工具它十分轻巧,在墨盒的底部开一个孔,有七八公分长,然后把需要的文字卷成一小卷,塞进小孔里,塞露之后利用墨盒的底盖,把这个孔遮盖住,还有的是,把可能要考的题目范文抄在宣纸上然后把它贴在衣服里面,咱们不得不佩服古代人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那朝廷官方又应该如何应对呐?一方面加大考生进场时的检查力度,这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另外一方面,还出台了一些在今天咱们听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的措施。比如说大名鼎鼎的林则徐他在南京主政期间,针对考场舞弊就出台了一个五人联保的办法。五人联保是什么意思呢?五个考生大家互相担保,也就是说一个考生出了问题,五个考生同样治罪。按照这样的制度只有五个人相互担保,考生才可以进考场,可是一旦有人作弊了其他四个人就要跟着一起倒霉,在今天看来这非常不可思议吧?但是在当年这种五人联保的办法确实让一些人不敢擅越雷池。因为这相互担保的这五个人要么是好朋友,要么是族人,一个家族的。但是很快,这种办法又不行了,因为科场舞弊的手段又要升级了。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前面咱们说了,八股文要求非常严苛,元曲里面要有点儿东西,唐诗里边还有,写内容而且还必须得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非常难写。舞弊高手就正好利用上了他的这种格式要求,在文章的关节字眼上做文章。就是订制关节在卷子上做暗号。好比说在第一段开头用夫字,第二段结尾也用夫字,这是给阅卷考官用的,只要买通考官,他们看到这些关键字眼,立马就知道这是谁的卷子?那就给高分,当然贿赂考官因为牵扯的人很多,风险自然也就更大,稍有不慎整个家族就会受到影响,别说个人的前程整个家族的前程都有可能毁掉。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咱们再说两个人。第一个唐伯虎,大家都知道,唐伯虎有个称号江南第一才子,这是因为在江南贡院的乡试当时,他只有16岁,却高中乡试第一名。本来按照这个节奏他在科场应该是春风得意,可是没有想到29岁那年,他到京城参加,春闱会试,却意外的卷入了一场舞弊大案,从此人生彻底改变。当时是春闱会试的第三场,有一道关于四书的题目出的非常的偏,偏到什么程度呢?数千考生只有两个人切中了题,一个是江阴商子弟徐经,另一个就是唐伯虎,按说题目虽然偏,可毕竟没有超出书本的范围,有一两个刚好知道也在情理之中。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但是考完之后考场外却传言四起说,主考官泄露题了,明朝历史上记载这一句话—事泄。也就是先知道了题目,买通了考官指的是徐经,买通了家童然后事泄,语涉唐寅。也就是说涉及到唐寅了,关于唐伯虎是不是跟考题泄密有关,后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是,但也有人说这其实是唐伯虎的性格造成的悲剧,为什么这么说呐?唐伯虎有一个弱点,虽然才华出众,但是他更加的恃才傲物,放浪形骸,他能够看得起的人没有几个。据说当年考试因为只有他打答对了那道题,他非常的狂傲,把其他的读书人都贬的一文不值,结果犯了众怒人家把他给诬告了,当然时止今日唐伯虎是不是被冤枉的没人知道,但是他的命运确实是从此改变了。因为涉及到舞弊,他被革去功名,终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就这样,一代风流才子,只能靠卖画为生。那是落魄潦倒,可是受舞弊案的牵连也并不一定全部是坏事。

咱们说下第二个人大名鼎鼎的无产阶级文学鲁迅。鲁迅本名周树人他出生于小康之家,这是因为他的祖父周福清。是一个很的读书人,当年的进士,家族中第一个考进士的。还被点了翰林。但是在鲁迅12岁那年,也就是1893年,周家却从小康而坠入了困顿,为什么会是这样呐?因为那一年,周福清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周伯义要去杭州考举人,鲁迅的父亲已经考过几次,都没有考中,祖父周福清很着急。我翰林,我儿子连举人都考不上,太丢人了。偏偏巧的是从京城来的主考官正是周福清的熟人殷如璋,周福青于是打起了歪主意,当时周福清就想可不可以走走关系,让自己的儿子能够中上一个举人。刚巧的是周围有许多的亲戚朋友。他们也有很多子弟要参加科考,他们一同来到周福清的家里,就请周福清出面,为他们做一个桥梁,这些人就大家凑钱,最后凑了1万两白银搞了一张汇票,这就准备贿赂主考官,可是钱怎么送去呢?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当时周福清为了儿子,那是豁出去了。亲自带着仆人就在苏州河边等着即将路过这里的老熟人。周福清就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主要是把自己的儿子和一些送过银子的考生名字,就附在上面,然后把1万两的银票也放在信里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按照规定,主考官赴任的途中是不可以会见亲戚朋友的。一是在殷如璋到达苏州的时候,周福清就叫仆人把信给殷如璋送去,按说事情想的挺好,朝廷只是规定了熟人不能见面,没规定主考官不能收信。可是问题是这个事情却偏偏搞砸了,按照当时的约定,殷如章收信之后,事情能不能办应该给仆人回个话,可是偏巧了殷如璋刚刚收信还没有拆开,副主考官来了,殷如章只好先谈话,没有马上拆信。这就麻烦了,周福清的佣人在外面就等啊等,等了好长时间没有动静。他心里面就想会不会这1万两银票被吞吃了,不做事儿啦!自己回去怎么交差呀,的确,这种担心也算是合情合理。

古代科举作弊和现在的相比 简直是弱爆了

可最蠢的是周福清这个仆人意着急,他居然站在码头上大喊:“主考大人,我那封信里面有一张1万两的银票”。也不知道这个仆人当时是怎么想的,突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不就是告诉所有人自己在行贿吗?就这样,周福清出事啦。为了能够不被处死,所以变卖家产田地来走动一切关系,万幸的是周福清送去的那1万两汇票因为牵扯到官司,而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周福清被判了一个斩监后,在那个时候考试舞弊罪有多大啊?斩监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死缓,但是周家就从此败落了,那为什么说这又是一件幸事呢?咱们知道,正是因为家道败落。鲁迅才被迫出走留学,最后才成为了文学家,可是如果没有祖父的这个行贿舞弊案,他的人生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轨迹了,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大文豪鲁迅了。

猜你喜欢
广告id20-300x250
历史解密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