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鉴为稳定时局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是如何安定东晋政权的?

2021-10-05 16:38:02阅读:360来源:历史网
标签:
广告id2-600x50

  说到郗鉴,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记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民族冲突的影响,士族高门为了不再重演家破身亡的悲剧,一反西晋时的颓风,励精图治,奋励向上。士族中出现了一些有作为的人物。郗鉴就是为稳定当时政局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之一。

  郗鉴,字道徽,家族是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的大族。他的曾祖郗虑,曾受学于东汉大儒郑玄,建安年间官至御史大夫。可见他家是有儒学渊源的。郗鉴年轻时即以儒雅著名,被称为“兗州八伯”(即八名士)的“方伯”。郗鉴虽列身士族,但他“少孤贫”、“躬耕陇亩”、又喜好读书,与当时奢靡斗富的社会风气很不相容。

image.png

  郗鉴年轻时虽有名望却“不应州命”。八王之乱中,他三十岁左右了,为赵王伦辟为掾。他“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

  八王之乱后期,少数民族趁机作乱,以反晋的名义起兵,又残酷屠杀汉族百姓。为了躲避胡族统治者的屠杀,大量的北方人逃往比较安定的长江以南。是为永嘉南渡。而那些一时走不掉留在北方的西晋官吏、地方大族、豪强则纷纷部勒宗族、部曲筑起坞堡自保。

  郗鉴在八王之乱后期回到家乡。永嘉之乱起,郗鉴与乡里千余家避难鲁国之邹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据山自保。郗鉴被推为坞主。在邹山,郗鉴率众与石勒等日日交兵,虽“外无救援,百姓饥馑,或掘野鼠蛰燕而食之,终无叛者。三年间,众至数万”。

  后来东晋朝廷成立后,睿与世家大族的盾越发尖锐,并最终爆发王敦中乱。在邹山坚持数年抗战的郗鉴,在王敦攻下建康后不久,不得不退屯合肥,结果“徐、兖间诸坞多降后赵”。

image.png

  王敦攻下建康后不久,晋元帝司马睿病逝,司马绍继位。东晋帝王中,唯有司马绍有作为,他重用郗鉴、温峤、陶侃等人,郗鉴成为平乱的中坚人物之一。平定王敦之乱后不久,公元325年,27岁的司马绍病逝,5岁的司马衍继位,国舅庾亮执政。庾亮执行严刑厉法,强干弱枝的政策,最终激怒苏峻,引发苏峻之乱。

  苏峻攻下建康后,郗鉴在广起兵攻击苏峻。后陶侃被推举为讨伐苏峻的盟主。经过两年的激战,苏峻之乱被平定,朝廷论功封赏。陶侃以“盟主”排在第一。郗鉴居第二,官至侍中、司空。

  郗鉴从苏峻之乱平定的咸和四年(329)起到咸康五年(339)的十年间,一直以徐、兗刺史的身份镇京口。永嘉之乱中,淮河下游一带的汉族人民避难渡江,多居住在京口及其附近。咸和四年,郗鉴又将江北的很多流民迁到这一地区。大量的北方流民为郗鉴补充了许多骁勇的士兵。加之郗鉴致力经营,使这一地方的政治、军事地位变得更为重要。所以,郗鉴能以他特有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制止了两次即将发生的内乱。

  在平定王敦、苏峻两次内乱后,江东士族的政治实力大增。尤其是陶侃,苏峻之乱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荆、江等八州军事。其权势在南士中绝无仅有,东晋一朝也不多见。当时时成帝幼小,王导执政,陶侃“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晋书·陶侃传》)。想要起兵废王导,结果郗鉴不同意,陶侃也只能作罢。

image.png

  陶侃死后,庾亮任荆州刺史,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晋书·王导传》)。庾亮与辅政的王导矛盾日趋尖锐,“又欲率众黜导,又以谘鉴”(《晋书·庾亮传》),也因郗鉴不许而不敢贸然兴兵。

  郗鉴仅靠着言语威慑,便制止了陶侃、庾亮这两次即将发生的内乱,因而保证了东晋政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安定。咸康五年(公元339年),郗鉴病故,时年七十一岁。

  

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信息
猜你喜欢
广告id20-300x250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