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平定江夏,为什么用了五年时间呢?

2021-08-22 10:48:29阅读:336来源:历史网
标签: 孙权 三国
广告id2-600x50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第一次征伐黄祖失败。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境内山越贼寇伺机而动,迫使孙权不得不在最后关头放弃了整个行动,反过头来集中精力处理境内的山越问题

通过几年的努力,境内的贼寇被悉数剿灭,整个江东的局势也趋于稳定。在剿贼的整个过程中,孙权的军队得到扩充和战争的磨练,军事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最为关键的是:在此期间甘宁的归顺,对于孙权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翼,促进了再伐黄祖的进程。

孙权平定江夏,为什么用了五年<a href=https://www.lishiji.cn/lishi/10135/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时间</a>呢?

其实在孙权集中精力处理境内事物的时候,黄祖也没闲着。据《三国周瑜传》中的记载: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周瑜率部征讨麻、保二屯期间,黄祖派遣部将邓领兵进攻柴桑(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最后被周瑜击败(瑜追讨击),生擒邓龙送到了吴(生虏龙送吴)。

本来孙权对第一次出征失败就耿耿于怀,在他集中精力剿贼的时候,黄祖又自己上门来找事儿。所以,孙权就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对黄祖进行了第二次征剿。不过从《三国志吴主传》中的记载来看:“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说明这一次的军事行动规模并不大,只是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就返回了。

孙权平定江夏,为什么用了五年时间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将江东境内的事物全部处理妥当之后,亲率大军第三次征剿黄祖。在这次行动中,周瑜为前部大都督(瑜为前部大督),都尉吕蒙身先士卒,率部攻克黄祖前锋(都尉吕蒙破其前锋)。凌统为吴军前锋(统为前锋),董袭等将紧随其后(董袭等尽锐攻之),攻克了黄祖的老巢(遂屠其城)。黄祖在败逃的路上,被骑士冯则追上之后斩首(骑士冯则追枭其首),俘虏了数万人(虏其男女数万口)。

第三次对黄祖的征伐,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孙权根据鲁肃的建议,不仅迈出了东吴发展战略的第一步,而且还斩杀黄祖报了血海深仇。但是这其中有个小问题。

根据《三国志》江东诸将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一次吴军跟黄祖交战的过程非常的激烈。这从《三国志董袭传》的一小段记载中就能看出来:“祖横两蒙冲(最大的战船)挟守沔口(今汉口),以栟闾(大粗绳)大绁系石为碇(碇:固定船只石锚。),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董)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袭身以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

从这一小段的记载来看的话,这一次的军事行动,吴军还是费了好大力气的。这好像跟当时甘宁对孙权说的“祖昏耄已甚”、“ 吏士心怨”、“ 顿废不脩”、“ 军无法伍”有些小出入。

孙权平定江夏,为什么用了五年时间呢?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黄祖自射杀孙坚之后,深知算是跟孙氏兄弟结下了世仇,所以也是厉兵秣多年。通过招兵买马、培养心腹、加固城防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再加上荆州表对他的支持,使得黄祖的军事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这从孙策、孙权两兄弟多次征伐黄祖未果,就能看出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黄祖身边有一个得力的助手,苏飞。关于对苏飞的记载,史料上提及的并不多。不过通过《三国志甘宁传》中引注《吴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苏飞在黄祖身边的重要性。

《吴书》中记载:孙权在出征之前,做了两个匣子,这个匣子是干什么用的呢?“欲以盛祖及苏飞首。”这段记载说明:当时苏飞在江夏的地位仅次于黄祖,并且在阻挡吴军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招致了孙权的愤恨,把他作为了必杀的第二号人物

再有就是甘宁投靠孙权之前的一段记载:甘宁在黄祖手下的时候,“祖都督苏飞数荐宁,祖不用。”后来苏飞就开导甘宁:“宜自远图,庶遇知己。”这段记载则是说明:苏飞这个人,不仅自己有料,而且还能够识人用人。再从数次举荐未果,而让甘宁续投明主的做法,也可以看出苏飞的人品极佳。所以,正是因为黄祖身边有苏飞这样一个,有人品、有才华、能服众的都督在,才使得孙权征剿黄祖的时候,并不是很轻松。

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信息
猜你喜欢
广告id20-300x250
风云人物最新文章
精华推荐